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交流_俱乐部贴吧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亚拉山下的“水电传奇”
——巴拉水电站项目地下厂房建设纪实
来源:水电五局 作者:张吉发 时间:2025-07-04 字体:[ ] 分享:

沿着大渡河往上走,一直走到亚拉山下,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干流叫足木足河,在足木足河上游有个地方叫日部乡,原始的藏族村落,石头房子,人畜混住,牦牛在院子里东张西望,男人悠闲地晒着太阳,女人背着小孩在地里干活,黝黑的脸上刻满岁月风霜,一切仿佛停留在农耕时代,与现代文明毫无瓜葛。

2020年秋天,水电五局第一批建设者们来到了这里,他们带来了挖掘机、工程车、发电机、卫星电话等,在深山老林里搭起帐篷,炊烟飘荡在蓝天白云之下,挖掘机勾着石头吱吱作响,自卸车的轮子转呀转,巴拉水电站工程建设在此拉开了帷幕。

“9月28日,我来这里的路上,沿着足木足河一直往上游走,当时还在下雨,边坡上滚石头,我差一点儿交代在这里。”

“我也是第一批进来的,我用无人机飞原始地貌,这里没信号,无人机落了,我去捡摔了一跤,手掌划了好长一条口子,当时拿卫生纸按住,过了几天在成都换药,医生问我为什么不缝针?我当时很无语,穷乡僻壤的能消毒就不错了,哪里能缝针的嘛!”

巴拉水电站条件异常艰苦,一百多公里的进场道路坑坑洼洼,边坡还经常滑坡滚石头,三天两头都是交通中断,经常没电,网络没信号,没有医疗设施。进场道路受阻的问题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建设者头上,机械设备进不来,钢筋水泥无法送达,工程建设还怎么办?水电五局建设者们面对困难不退缩,主动考察新路线,从工程所在地日部乡出发,途径草登乡,沿着查尔玛乡查龙村—沙尔宗方向,翻越海拔4000米多的无人区,绕行红原县到达成都市。新路线开辟以后,设备材料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工地,让项目建设成为“有米”之炊。

历时两个多月,水电五局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海拔2800米的雪域高原,顺利完成了巴拉水电站施工区域内道路修建、营地场平等工作,推动巴拉水电站2020年12月主体工程全面启动。

“从进场交通洞贯通那一刻起,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交流_俱乐部贴吧就开始投入到了地下厂房的筹备工作当中了。”项目生产副经理王贵明说道,其间无不透露着对“巴拉建设速度”的自豪,其中的辛酸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2021年11月27日,巴拉水电站地下厂房Ⅰ层开挖正式开始,因项目地处深藏区,炸药等火工材料管理审批手续异常严格,由当地爆破公司负责管理的炸药库经常库存不足,在下雨天又停止运输炸药,现场爆破孔验收完毕后没有炸药干着急。

6.10马尔康地震后,外部进场道路多次塌方更让炸药供应雪上加霜;后续高温限电让现场施工多次被迫按下“暂停键”,导致地下厂房Ⅱ层在2022年10月1日开挖完毕,给项目履约造成风险。

“巴拉水电站项目合同工期不变、施工标准不降低、打造地下厂房施工精品工程目标不改,这是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交流_俱乐部贴吧要自始至终遵循的命令。”项目部认真统筹分析总进度计划、细化年度目标、安排月度计划、落实周生产计划、制定每日计划、抓好施工衔接,落实片区责任制制度,科学组织施工、精心细化施工任务,统筹谋划人员设备进场时间,加强队伍施工协调,领导班子执行24小时值班制,本着“事不过夜”的原则协调解决问题。在2022年春节期间工人们坚守岗位,顺利完成地下厂房Ⅳ层全部开挖任务;随后以高强度的开挖进度完成了Ⅴ、Ⅵ、Ⅶ层开挖任务,为地下厂房机窝混凝土转序奠定了基础。

“2022年4月25日,尾水隧洞受开挖掌子面碳质板岩的不良地质条件影响发生大面积塌方,至2022年10月26日期间在原塌方部位发生3次二次塌方及3次滑渣,并在塌方段顶部地表发现地表塌陷,尾水隧洞开挖停滞不前。”针对罕见的碳质板岩地质段,项目部邀请了武汉大学专家进场进行指导咨询,由业主单位组织召开尾水隧洞塌方段处理方案专家咨询会,制定了《尾水隧洞0+950~0+938.8段塌方处理(第二阶段)施工专项方案》,采用“超前水平引排+环向深层引排”技术降低岩体含水率,避免炭质板岩遇水软化;创新采用“机械破碎+预留核心土”分台阶开挖工艺,减少爆破扰动,单日平均进尺提升至0.8米;研发“管棚+小导管+跟管式锚杆”组合支护体系,解决软弱围岩成孔难问题,支护效率提高40%。

2025年6月30日,巴拉水电站终于取得了首台机组投产发电的辉煌成绩,曾经的山高水长变成现代清洁能源基地,每年25.53亿度清洁能源点亮万家灯火,从此,这篇荒芜的世外桃源也真正迎来了自己的能源“春天”。

如今,再回首过往,如果你要问“最令建设者们自豪的?”,那一定非“史无前例地人工培育出川陕哲罗鲑‘二代’”莫属。

“巴拉水电站位于川西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流域内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陕哲罗鲑的主要栖息地,川陕哲罗鲑号称‘水中大熊猫’,所以,在这个工地做好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项目安全总监杨和平如是说道。

为保护川陕哲罗鲑能在项目建设期间顺利繁殖,项目部全力配合业主在零下15℃的极寒天气下完成鱼类增殖放流站建设,在2024年5月成都召开的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成果技术鉴定会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宣布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取得成功。这一刻,无疑是最激动人心的,“在巴拉、在条件恶劣的雪域高原,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交流_俱乐部贴吧不辱使命,鱼类增殖放流站史无前例地人工培育出川陕哲罗鲑‘二代’!”建设者们欢心鼓舞,2025年5月,在业主的大力培育和支持下,鱼类增殖放流站实现全人工规模化繁育,这不仅为该物种的野外种群恢复提供更多的人工繁殖个体,也为后续增殖放流提供了更多优质苗种。

此外,在施工过程中,针对脆弱的高原生态,项目还开展植被恢复试验,成功种植云杉、披碱草等适生品种,运用大型喷播机进行边坡绿化施工,结合挂网锚杆加固,植被覆盖率超90%;创新应用自动喷淋系统,在进厂交通洞设置智能降尘装置,实现3分钟喷洒+10分钟间歇的循环作业,在筛分系统采用全封闭隔音屏障,全程使用防尘雾炮机,扬尘控制达标率100%;建设期间,项目水土保持合格率100%,为高海拔水电工程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翻越高山、跨过河流,经历了1600多个日日夜夜,水电五局建设者们在海拔2800米的藏区克服艰难险阻完成建设清洁能源项目,当首台机组的电流沿着银色的高压电线奔向远方,照亮城市的霓虹与乡村的炊烟,这一刻,所有的汗水与付出都已化作了最美的诗行。巴拉水电站的建成,不仅是一座能源工程的丰碑,更是一曲人类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赞歌,它见证着水电人的智慧与勇气,也为绿色发展的壮丽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未来,随着更多机组的陆续投产,这座雪域明珠将持续散发璀璨光芒,为山河赋能,为时代续航。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