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交流_俱乐部贴吧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六万大山迎来“新动脉”
环北广西工程施工D2标TBM始发纪实
来源:水电五局 作者:姚念岷 时间:2025-08-08 字体:[ ] 分享:

8月1日,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施工D2标TBM(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正式始发。这一里程碑事件的达成,不仅标志着该工程建设迈入全新阶段,更为破解区域水资源调配难题注入了强劲动能。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核心枢纽,环北部湾广西地区经济发展态势迅猛。然而,长期以来,现有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的矛盾日益凸显。南宁、北海、钦州、玉林等重点城市的城乡生活及工业用水需求持续增长,现有水源保障体系已难以满足未来发展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作为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保障性工程,肩负着优化区域水网布局、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的重大使命,战略意义极为深远。

挑战堪称“世界级”,TBM技术彰显硬核实力

此次即将始发的环北广西施工D2标TBM2段全长8.74千米,施工难度堪称“世界级”。隧洞独头掘进距离长达8千米以上,在如此长距离的掘进过程中,通风、排水、物料运输等环节的压力剧增。而且,该隧洞需穿越多条富水断裂带,这些断裂带犹如隐藏的“水囊”,一旦掘进过程中触及,极易引发大规模突泥涌水,瞬间的冲击力可能摧毁掘进设备,甚至导致隧道被淹。同时,高地温段的温度最高可达40摄氏度以上,不仅会影响施工人员的工作状态和身体健康,还会对TBM设备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加速设备零部件的磨损和老化。此外,隧洞还可能遇到坚硬岩块与软弱夹层交替出现的情况,导致TBM掘进载荷急剧变化,极易引发卡机及设备受困等风险,给施工带来极大阻碍。

为攻克这些“拦路虎”,水电五局提前谋划、精心筹备,引入先进的TBM技术,并在施工中积极创新创效。该设备由中铁装备结合项目地质特点量身定制,对物料运输系统、制冷系统等关键部件进行强化升级。该台TBM为水电五局首台自主拥有的双护盾TBM,设计直径4630毫米,总长约400米,整机功率3398.5千瓦,总重约1000吨 ,开挖直径4.63米,配备“智能导向”“超前地质预报”等先进功能,凭借自动化程度高、施工精度高、环境影响小等优势,可高效攻克项目“复杂地质”“高埋深”“高强度岩层”等施工难题,具备快速掘进、及时支护、在线监测等功能,能适应复杂地质环境。在创新方面,采用高效连续皮带机出渣,相比传统的有轨运输方式,出渣效率提升了30%以上,大幅减少了出渣环节对掘进进度的影响。制冷系统采用双级压缩制冷技术,制冷量较常规系统提高50%,能有效将高地温段的作业环境温度控制在28摄氏度以下,保障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设备的稳定运行。

全方位筹备筑牢基础,管理创新保障高效推进

自项目启动以来,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施工D2标项目经理部秉持高标准建设、严要求管理的理念,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并在管理上积极创新。施工前期,项目部组织专业技术团队深入开展地质勘察与分析,运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构建了高精度的地质模型,为科学制定施工方案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

对TBM设备进行精细化调试与维护,建立了“日检查、周保养、月大修”的设备管理机制,确保其以最佳状态投入施工。同时,开展多轮施工人员专项培训,采用“理论+实操+模拟演练”的培训模式,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场景,让施工人员提前熟悉各类突发情况的应对流程,全面提升团队专业技能与协作水平,从技术、设备、人力等多个维度为工程建设筑牢根基。凭借TBM的高效作业能力,环北广西施工D2标段隧洞施工将全面提速,预计每月掘进速度可达常规钻爆法的2-3倍,为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早日竣工奠定坚实基础。

赋能区域可持续发展,谱写水利工程新篇章

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以郁江为核心水源,主要通过6条输水干线,连通广西12条河流和15座水库,形成内连外调、区域互济的水网格局,向南宁、北海、钦州、玉林等重点城市的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并为改善农业灌溉和水生态环境创造条件。该工程是广西迄今投资最高、线路最长、受益人口最多的跨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后,可为近1400万人提供稳定可靠的供水,可恢复改善130万亩灌溉面积,新增超20万吨粮食产能,助推乡村振兴。同时,在生态效益方面,工程可退还南流江、钦江等主要河流生态环境用水量1.54亿立方米,退减北海等地下水开采量1.99亿立方米,大力改善河湖和城乡生态环境。对于推动环北部湾广西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随着TBM的轰鸣声响起,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将迎来新一轮高潮。水电五局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在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力争早日实现竣工通水,为区域发展贡献水利力量,书写新时代水利工程建设的精彩篇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