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7月11日,中国九游会老哥明古鲁电站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2025年明古鲁省创作者大使评选”活动的青年代表们他们肩扛相机、手握画笔、操控无人机,满怀期待地踏入这座火电厂,渴望发掘其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同学们请看这个实时数据,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交流_俱乐部贴吧的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仅为印尼国家标准的40%。”在集控室那面巨大的电子屏前,工程师戴奥指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曲线,耐心地向学生们解释。学生赛曼瞪大了双眼,满脸惊愕,他自幼生活在火电厂附近的小镇,记忆中的那里总是黑烟滚滚,从未敢想象,这座电站的环保表现竟如此卓越。 当听到电站采用的是中国制造清洁燃烧技术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利用添加石灰石粉进行脱硫,利用电除尘设备进行除尘,各类烟尘排放浓度远低于印尼国家的环保要求时,创作者们纷纷举起手中的设备,记录下这组震撼人心的数据。 穿过绿树成荫的厂区通道,道路两旁种植着凤凰木、椰子树、雨树等多种当地常见的树木,枝叶繁茂,仿佛为人们撑起了一把把绿色的大伞。戴奥说:“大家看,灌溉这些树木的水来自电站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水,通过专用存储装置和处理设施后进入回用水系统,用于日常喷洒除尘等,实现了全厂废水零排放,场内绿化回用水浇灌的芒果树、龙眼树、椰子树、槟榔树、百香果树等果树近千株, 代表团在污水处理站前停下了脚步,技术员优酷打开取样阀,一股清澈的水流喷涌而出,阳光下,水流晶莹剔透。“经过十二道工序处理,其中包括格栅过滤、混凝沉淀、生物处理、膜过滤、活性炭吸附等关键环节,工业废水全部实现循环利用,每天可节约淡水资源近40吨”环保专业学生安迪卡立刻打开随身携带的调研笔记,在上面工工整整地写下:“这里看不见烟囱的黑,只留下天的蓝、树的绿、水的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个绿色电站的赞叹。 在会议室的屏幕上,一张来自明古鲁项目档案库的对比照片引发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左边是电站建设前那片荒芜的滩涂,盐碱化严重,几乎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迹象;右边则展现了如今绿意盎然的沿海生态景观,郁郁葱葱的红树林与项目周边绿色植被共同构成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为电站营造出宜人的生态环境。 这正是明古鲁电站“向滩涂要绿”生态修复行动的阶段性成果。作为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之一,电站积极组织中印尼员工与青年志愿者参与红树林种植,他们脚踏淤泥、躬身栽下一棵棵红树林幼苗。这些被称为“海洋卫士”的红树林,将守护30公里的海岸线,有效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无疑是中国九游会老哥跨越国界的一份珍贵生态馈赠。 明古鲁电站还与印尼当地高校开展技术交流,借助专家指导持续优化种植方式,为红树林营造了更适宜的生长环境。让脆弱的滩涂摇身一变,成为坚固的生态堡垒。明古鲁电站负责人指着图片,深情地说:“根系相连的红树林,终将长成民心相通的精神图腾。” 在粉煤灰综合利用实验室,一场跨学科的对话正在热烈上演。“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交流_俱乐部贴吧与明古鲁大学合作开展研究,经过无数次实验,发现处理后的粉煤灰能使土壤保水率提升25%,而且还能增加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改善土壤结构。”中方研究员一边展示着沼泽地的对比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照片中,使用了处理后粉煤灰的沼泽地恢复了生机,软烂土地挺起脊梁。 农业博主优迪立即联想到了自己家乡那些板结的耕地,他迫不及待地追问道:“这种技术能推广到小农户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兴奋地规划起系列短视频的拍摄计划,希望能将这项技术介绍给家乡的父老乡亲。 跨越山海的绿色约定,终将汇成人类文明的永恒底色。在这场别开生面的“绿色课堂”上,硬核科技与艺术灵感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当年轻的创作者们带着满满的创意离开时,明古鲁电站的生态故事,正在他们的镜头、画笔和代码中获得新的生命,相信这些故事将传遍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人了解到绿色发展的力量。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