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7月1日20时18分,广东国粤韶关综合利用扩建发电项目集控室内,在无数道紧张注视的目光中,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的倒计时归零,期间设备运行安全稳定,各项参数均优于设计标准,标志着这座国家能源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工程正式迈入商业化运行! 这一刻,来自河南工程公司的建设者们的欢呼声浪如潮水翻涌,与机组的轰鸣声交织成最激昂的乐章。 本工程采用上海锅炉厂自主研发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700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可燃用废弃煤矸石发电,凭借炉出口超低排放、无外置床设计、串联水动力系统、水冷壁补水保护系统四大核心技术,实现对劣质燃料的高效清洁利用和超低排放,环保和社会效益显著,被列为国家“首台套示范工程”。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25亿元,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同时实现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 作为这项工程的履约方和建设者,河南工程公司项目团队扎根粤北群山之间的荒芜土地,从主厂房第一罐混凝土浇筑开始,仅用18个月25天的时间将一纸蓝图变为广东省“十四五”骨干电源标杆工程,刷新了国内同类型机组工期最短纪录。 竞速争锋:极限工期是怎么炼成的 2023年8月,韶关项目团队刚刚组建完成,同类型机组建设已在我国西南地区先行起跑,无形中为项目履约开启了竞速模式。而与此相对的则是“首台套”工程履约的重重挑战,如设计优化与变更频率远超常规工程、设备到货及尺寸不符问题频发等等——但困难不是停滞不前的借口,追求工期也绝不意味着盲目赶工。 为高效应对和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各类问题,项目团队与业主方携手建立了“技术共研、问题共担、成果共享”的密切协作机制,对设计缺陷等问题实施分级攻坚。因发货设备尺寸偏差导致的设计缺陷,由业主和监理共同协商后采用同等规格设备替代;因设计问题需要返工,则由项目团队启动“白+黑”三班轮换制突击抢回工期。这套机制的有效运转贯穿整个工程建设周期,为韶关项目的极限工期纪录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2024年秋,项目“奋战四季度 集中攻坚保节点”动员大会召开,电仪专业团队以绝对的专业实力和拼搏精神,创造了边施工、边试运的“零工期”模式,单日敷设电缆16公里,试运期日均保持5-10台电动机试转,甚至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难以想象的、近1万米仪表管道敷设任务。 乙巳蛇年春节期间,项目562名建设者主动请缨,将除夕守岁的灯火化作现场长明的探照灯,拿下了锅炉水压试验的重大节点。 2025年2月,项目第一次试运会召开,甲方提出合同工期提前。接下“军令状”的项目团队开足马力,通过24小时轮班、工序穿插优化、问题不过夜等方式打响履约攻坚战,将燃油系统安装周期从15天缩短至4天,给煤调试提前6天,电缆敷设效率翻番,43天完成汽机主厂房热力设备及管道保温和外护板安装工作,两个半月完成1.2万立方保温工作量。 无论是顶住如影随形的工期压力,还是对抗百年一遇的“龙舟水”极端天气,项目团队始终保持着“关键节点不松懈、硬仗面前敢冲锋”的昂扬精气神,用分秒必争的执行力和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果回应了甲方对“紧盯节点、通力配合、提升效能”的殷切期望,忠实践行了“能征善战 精益求精 持续超越”的企业精神。 从零到一:“首台套”意味着什么 作为“首台套”工程,韶关项目不仅设计优化和变更频繁,其大件设备吊装作业的复杂程度和精细程度之高,也时刻挑战着项目团队的专业水平和技术实力。 其中,发电机定子吊装堪称“毫米级穿针作业”。施工团队要让长约10.98米、重达337吨的定子穿越主厂房仅11.02米宽的通道——也就是说,穿越期间,堪称庞然大物的定子左右两侧与厂房立柱之间仅能容下两根手指,稍有偏移就可能发生设备磕碰甚至安全事故。面对如此严苛的空间限制,项目团队和机械化公司迎难而上,根据定子数据和场地实际精确计算吊装路径,反复模拟操作流程。吊装过程中,指挥人员与操作人员密切配合,严格按既定方案执行,将定子稳稳吊装至指定位置,圆满完成这一高难度的吊装任务。 无独有偶,因“首台套”机组设计的特殊性,T16转运站与除氧器吊装空间也存在冲突——作为首台套设计中的新增功能性建筑,转运站的施工位置完全阻断了除氧器从常规通道穿装的路线。若按传统流程先开展主厂房施工,则除氧器会因空间受限无法就位,直接导致主厂房封顶节点滞后至少30天。因此,项目团队果断制定了“先吊装设备、后施工建筑”的逆序作业方案,提前对吊车站位区域进行地基处理,并采用“临时螺栓固定支座”的创新吊装工艺,即先将除氧器支座与土建钢支墩用螺栓连接,待设备精确找平找正后再实施焊接,这样既保证了吊装作业的灵活性,又为后续主厂房施工预留了精准接口。 此外,锅炉受热面的施工难度也不遑多让,不仅焊口总数远超1000兆瓦级机组,且作业高峰期与当地雨季高度重合,高湿度环境给焊材防潮和焊接质量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加上新材料新技术的密集应用,设备到货尺寸偏差、设计变更、多专业交叉施工时有发生。为应对这些接踵而来的问题,项目团队不等不靠,精准施策——环境湿度大,就为焊材库量身打造“干燥小环境”,加装空调、换气扇及烘干机全天候控湿,仔细检测焊条桶密封性,严格把控焊接质量;发生设备滞后与设计变更,就积极与厂家沟通协调,密切跟踪发货情况,并根据实际对尺寸不符的管道进行现场加工;交叉作业多,就执行“错峰吊装+备用设备”策略,建立“工序移交卡”制度,有效化解交叉作业矛盾,最终确保水压试验一次成功。 薪火相传:创造奇迹的人在这里 在韶关项目的建设团队中,活跃着“老中青”三支画风迥然却同心同向的队伍——平均年龄40岁的“实干型”领导班子、项目经验丰富却首次挑战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的“老将新兵”、刚踏出校门的“00后”新员工。他们在韶关项目共同书写着不同代际的青春答卷,让九游会老哥精神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河南工程公司总经济师、电源工程事业部总经理高世刚在新春佳节与职工一同驻守现场,推演施工方案、协调资源调配,攻坚六大节点期间日均睡眠不足五小时;执行经理王辉在整个项目履约期未曾休过一天假,永远在晨曦初露时第一个踏勘现场,星斗漫天时最后离开;项目经理郭培士带领团队攻克了锅炉受热面安装难题,探索了布风板水冷壁旋转90度整体组合施工方法;项目副经理花金明在受电的关键阶段,连续36个小时未曾合眼——他们用严以律己的精神和知行合一的担当,为韶关项目团队高扬起一面鲜明而坚定的旗帜。 面对锅炉分离器吊装难题,55岁的锅炉工区主任王广武把时间掰碎了用,白天带着团队头顶骄阳丈量吊点、推演受力,夜晚围坐电脑前,用模拟软件反复校验方案,有力保障了八台分离器平稳就位;退休在即的安全总监朱长谊,铁腕治安,抓早抓小,带领着安环人员一遍又一遍巡视在施工现场;腿疾未愈的工程科陈纪明,步履蹒跚却日日奔波在施工一线——他们用丰富的经验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青年职工成长树立了一座风向标。 韶关项目中,90、00后职工占比达三分之一,这群九游会老哥新青年在不同的岗位上,在“导师带徒”的传承中,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也让九游会老哥精神在新时代迸发出新活力。电气专业的王世博在师父花金明手把手的培养下,已能独立排查电缆隐患;安全岗位的王凯宣初到现场时辨识违章生疏,就跟着师父任振卫反复观察、揣摩,逐渐练就了快速识别风险和违章的“火眼金睛”——他们用“实践出真知”的执着和“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精神,张扬着属于九游会老哥新青年的活力和朝气。 这些平凡又不凡的人和故事,一点点填满了韶关项目建设的日夜,催生出令人惊叹的“九游会老哥速度”。 ——如果说这是奇迹,那他们就是创造奇迹的人。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