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交流_俱乐部贴吧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以“砼心”筑“雄坝”——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大坝浇筑施工侧记
来源:水电四局 作者:彭书园  时间:2025-07-25 字体:[ ] 分享:

7月1日的泾河峡谷,晨曦穿透薄雾,将东庄水利枢纽的双曲拱坝勾勒出金边。19号坝段013封顶仓挂起了“截断泾河锁黄龙,坝横耸立九宵虹”“待到平湖吞日月,黄龙俯首惠关中”的醒目赤旗,东庄施工局生产管理部孔祥虎紧攥对讲机,指节因用力泛白,沙哑的声音里裹着抑制不住的震颤:“最后一车到位,收仓!”

这一声指令落下时,距2023年2月13日10号坝段首仓开仓浇筑已过去870天。176.06万立方米混凝土在峡谷间堆叠成峰,完成了总浇筑量的90.75%——这座承载着三秦大地水利梦想的巨坝,终于在这一刻迎来首仓到顶的历史性定格。

“这第一仓,要浇出四局人的底气”

2023年2月13日,关中平原的寒风还带着凛冽的凉意,10号坝段前却已是一派热火朝天。时任东庄施工局党总支书记的李鸿吉在结冰的垫层上,望着仓面里忙碌的工人,对身边的技术员们说:“这第一仓,要浇出四局人的底气。”

东庄水利枢纽的蓝图上,21个坝段如巨龙的脊椎般排列,最大坝高230米的混凝土双曲拱坝,总浇筑量达190万立方米。作为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它不仅是陕西库容最大(32.76亿立方米)、坝高最高、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更因“五个世界之最”的技术指标备受瞩目。中国水电四局承担的7个标段,涵盖了从大坝土建到导流洞的核心工程,3台平移式缆机如同巨人的手臂,将在未来两年多时间里编织出混凝土浇筑的网络。

“100米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

2024年1月11日的清晨,寒雾还没散尽,11号坝段032仓已聚拢了二十多名工人。安全员老姚正逐一检查安全带卡扣,仓面边缘的冰棱折射着晨光,他呵着白气喊:“都把防滑鞋穿牢实,今天这仓意义不一样!”

上午10时06分,随着缆机将第一罐混凝土稳稳吊至仓面,施工局党支部书记傅华对着对讲机宣布:“11号坝段032仓,开仓!”罐口闸门开启的瞬间,灰褐色的混凝土奔涌而出,在仓号内铺展开来,这一仓标志着东庄大坝浇筑高度正式突破100米大关。

此时距首仓浇筑已过去三百余天,但建设者们心里清楚,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100米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傅华在浇筑间隙召集班组长们,手指在坝体剖面图上划过,“从这一仓开始,双曲拱坝的曲率会越来越陡,每一层模板的弧度精度要控制在毫米级。而且坝体越高,温控压力越大,咱们得把冷却水管埋得更密些。”

那年冬天,百名建设者坚守工地。混凝土拌合楼的料仓里堆满了预热的骨料,热水拌合系统24小时运转,确保入仓温度达标。仓面上,焊工王师傅戴着结冰的面罩焊接止水片,火花落在积雪上滋滋作响。他说:“家里孩子问我在干啥,我说在给陕西修个‘大水缸’,将来能浇地能发电,娃骄傲得很。”

“钢衬要像贴瓷砖一样严丝合缝”

2024年4月17日上午9时,右岸804施工平台上,2号非常排沙底孔首节钢衬正被缆机缓缓吊起。阳光穿透云层落在金属表面,折射出冷冽的光,金结技术负责人王吉庆目光紧紧锁定钢衬的起吊姿态:“钢衬要像贴瓷砖一样严丝合缝!”随着吊绳慢慢绷紧,这重达42吨的钢衬平稳离开平台,向着13号坝段缓缓移动——东庄大坝非常排沙底孔钢衬吊装就此拉开序幕。

东庄大坝共布置2个非常排沙底孔,如同巨坝的“排沙动脉”,承担着运行期的排沙重任。3.5米宽、7米高的孔口如同巨人的眼睑,而16节总重340余吨的钢衬,就是守护这道“眼睑”的铠甲。为了让这副铠甲更坚固,建设者们在金结加工厂进行“摞节焊接”,将16节钢衬拼接成8个吊装单元,最大程度减少现场焊接量。

“双机抬吊准备就绪,起吊!”缆机大队毛步雄的指令通过对讲机传遍现场。1号和2号缆机如同两只默契的大手,稳稳托举着钢衬向13号坝段移动。测量员小高蹲在仓面边缘,全站仪镜头始终锁定钢衬吊点,安装工人则拉着揽风绳,随着钢衬的移动不断调整方向。4月18日,2号非常排沙底孔钢衬全部吊装完成,24小时鏖战凝结成欢呼声,为后续施工定下了基调。通过一次次的总结和优化,吊装方案越来越完善,施工效率和质量也在逐步提升。

同年8月,大坝两个底孔和四个深孔的钢衬吊装任务全部完成,2291吨钢铁构件在峡谷奏响金石之音。阳光下,已安装的钢衬在孔口闪着金属光泽,仿佛在预示着巨坝未来吞沙吐水的雄姿。

“是干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

2024年8月5日,当7号坝段030仓混凝土收仓时,时任施工局副局长的王亚军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遍工地:“100万立方米!”——这座全国唯一在建的调水调沙水利巨构,在年初突破100米坝高后,再添一个沉甸甸的“一百”里程碑。

“比计划整整提前20天!”王亚军抹了把脸上的汗,指缝里还沾着混凝土粉尘,望着坝顶804米的设计高程,“但这只是中途补给站。”远处的拌合楼仍在轰鸣,料仓里新到的骨料正等待着与水泥、水的相遇,准备续写下一个百万方的传奇。

2024年是大坝混凝土浇筑的高峰年,也是深孔复杂结构施工的攻坚之年。面对八十万方混凝土浇筑量、百米级坝体爬升、六大孔口金结施工等重大施工挑战,施工局以“建功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劳动竞赛为引擎,科学划分“基础固结”与“主体冲刺”双阶段赛程,通过实施“五比五创”竞赛机制,成功克服极端天气频发、雨季施工窗口受限、河谷地形狭窄等叠加挑战。

党支部书记傅华在年度工作会上激动地说:“月均6.85万方的速度,是干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这组数据背后,写在报表上是进度,落在工地上是大坝浇筑持续攀升的“四局速度”,是“建功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劳动竞赛激发的攻坚力量。这份力量化作了穿透岩层的钢钎,变成了浇筑大坝的混凝土,在无数个日夜的鏖战中不断积蓄、迸发,最终让这场看似艰巨的攻坚战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所有关键节点均如期攻克,深孔复杂结构施工任务圆满收官。

“200米之上,更要守住质量红线”

2025年4月8日,17号坝段015仓开仓浇筑,大坝浇筑高度正式突破200米,距离浇筑到顶仅剩28米。意味着坝体已提前2个月度汛形象面貌,具备抵御泾河百年一遇洪水条件。两天后的4月10日,大坝中孔工作闸门吊装任务圆满收官,一扇扇“钢铁之门”将在未来控制下泄流量,为工程2025年安全度汛打下了坚实基础,向2025年蓄水阶段验收的目标阔步迈进。

施工局总质检师曾有良带着验收组检查时强调:“200米之上,更要守住质量红线。”此时累计完成的156万立方米混凝土中,所有单元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优良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

2025年是东庄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的决胜之年。工程将迎来导流洞下闸封堵、大坝挡水、生态泄流孔过流等重要节点,也对大坝混凝土浇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局始终坚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准则,修订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层层签订《质量目标责任书》,严格执行“三检制”和旁站监理制度。针对大坝接缝灌浆这一关键工序,施工局创新采用“拱坝无盖重固结灌浆施工技术”,既缩短工期又避免裂缝,这项技术已获评“中国好技术”。金结施工中采用“双机抬吊”技术,两台缆机共同吊起50多吨的超重闸门构件。同时,创新采用“干冰冷却”技术,利用热胀冷缩原理,顺利解决拐臂两侧的铰座联轴器无法配合抗剪套插入的难题,让闸门构件间结合更加精密准确,保证整个连接结构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党建不是虚的,是拧成一股绳的力量”

2022年汛期抗洪抢险中,施工局党员突击队、党员“岗号组”冲锋一线,砌筑“钢铁城墙”的身影让大家印象深刻。在千百天的建设历程中,施工局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愈发凸显。

2024年施工局党支部以“保障生产、安全防范、问题攻关、提质增效”为目标,根据项目履约进度创建新的党员“岗号组”,党支部书记傅华在动员大会上说:“党建不是虚的,是拧成一股绳的力量。”

这一年,“物资核销党员先锋号”以实际行动谱写“政治学习、责任落实、实干担当、成果转化”物资核销四部曲,通过精准管控材料消耗,超额完成了各项创建目标;“科技创新党员先锋号”以“党建红”引领“科技蓝”,围绕一线生产急难险重问题,妙行“思想引领、技术优势、青年合力、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四步棋,以智变应万难,推动多项科研项目落地生花;“安全生产党员攻关小组”环环相扣保安全、争分夺秒赶生产、五星标准抓质量,巧用“现场隐患我来发现”安全监督二维码点亮安全生产“绿灯”,让“旗帜引领”成为生产攻坚的“制胜法宝”。三支党员队伍以实际行动兑现了党旗下的铮铮誓言,让党建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11月的目标,一天都不能耽误”

19号坝段首仓到顶,标志着东庄水利枢纽向今年11月下闸蓄水目标迈出关键一步。作为以防洪减淤为核心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其战略意义在此刻愈发清晰:建成后,32.76亿立方米的库容将形成强大的防洪屏障,可保护渭河下游150万群众、80万亩耕地免受“小水大灾”威胁,通过“泄大拦小、适时排沙”的创新运用,投入运用50年内可减少入渭河泥沙30.51亿吨,减少渭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6.57亿吨,使渭河下游河道累计淤积厚度由2.6米减少为0.76米,维持渭河下游堤防防御洪水的标准至少38年不降低。

截至目前,大坝累计完成混凝土浇筑179.3万立方米,占总量的92.42%,完成年度计划进度的76%,顺利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导流洞封堵闸门、金属结构安装等关键任务均按计划推进,为下闸蓄水筑牢基础。2026年全面投运后,东庄水利枢纽将成为维系关中平原水安全的“压舱石”,推动区域水资源配置、防洪体系、生态保护实现系统性跃升。

首仓到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攻坚起点。870天的连续奋战,176万立方米混凝土的精准浇筑,不仅垒起了230米高的双曲拱坝雏形,更锻造了水利建设的“东庄标准”。从10号坝段首仓浇筑到19号坝段封顶,每一个仓面都凝结着技术创新的突破,每一组数据都承载着流域发展的期待。

接下来的120余天里,建设团队将以首仓到顶为契机,持续攻克坝体收仓、闸门调试等最后难关,确保如期实现下闸蓄水、全线封顶。当渭河水脉因这座大坝而重焕生机,当两岸百姓因这份守护而安居乐业,“四局铁军”千百日夜的坚守,终将在三秦大地上写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水利史诗。

【打印】 【关闭】